9月25日上午,在北京地铁13号线霍营站,一名男子突然晕倒,现场乘客将其抬上站台,而后有两名热心群众先后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约半个小时后,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并将其送往医院抢救。遗憾的是,该男子被送医之后,仍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死因为猝死。
公共场所猝死事件频发,被誉为心源性猝死现场救生的“救命神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不可或缺,可以自动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除颤,帮助恢复心律,配合心肺复苏能够在最佳抢救时间内提高急救成功率。
从普及急救常识,到加大AED覆盖力度,再到让公众敢用、会用、善用AED,每个环节都不能缺位。践行生命至上理念,像地铁等公众场所该行动起来了,非专业人员按照指示也能使用。
6台AED在青岛地铁青岛站、青岛北站、五四广场站、李村站、苗岭路站、北九水站上岗,AED放置于车站公共区客服中心,方便应急情况下的快速取用。
青岛地铁也成为继流亭机场、海水浴场等青岛市内少数配有AED的公共场所,这标志着青岛地铁车站急救设施配置也走在了国内地铁行业的前列。
虽然AED操作简单,但仍需经专业培训后才能使用。上述6个地铁站全部值班站长,经过实操测验,值班站长均取得操作资格证。
紧急状况下,未经专业急救培训的人员,可及时呼叫地铁工作人员,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
一般使用AED的方法分四步:
(1)从设备箱里取出AED,按下绿色电源键启动设备
(2)根据语音提示将除颤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并将导线连入设备
(3)设备自动检测患者是否出现室颤,并决定是否电击除颤
(4)根据语音提示,按下橙红色电击键进行除颤。
《民法典》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条规定从2017年的《民法总则》开始,就已经为“好人做好事”解决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