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拿这个机器过去,只是协助,会询问现场有没有专业医生或医护人员,如果有当然是让他们上场,如果现场实在没有的话,我们持证(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就会进行实际的操作。
但纵观全市,AED试点的效果有点参差不齐。据广州市红十字会反映,近年来陆续在全市各处参与配置的AED,不完全统计有100多台,但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
广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 张青蕾表示:所谓的流失,第一个可能那个点不合适;第二个可能电池失效了,现在正在(可正常)使用的有30多台,主要集中在客运站、机场(主要在T2航站楼)。
目前,市红十字会配置的AED主要靠募捐为主,后续使用、维护的资金缺口巨大。一台AED的价格普遍在2到3万元,电池3到4年需要更换,电极片用一次就要换,单片价格也要上千元。
我们觉得应该是从业主这个角度来考虑,假如是财政单位,应该从公营的财政资金进行支持,假如是商业的话,应该业主单位提供配备这样的设备。
除了资金问题,说服公共场所配置AED也是一道难关。顾虑主要在于“设备救治不成功会不会担责,后续维护谁出钱、人员培训谁负责”等等。
允不允许让红十字会进入布点,这是比较难的一个地方,谁有权限可以进行强制性的布点,哪些类别的地区或者领域需要布点。
公共场所配置AED,究竟由谁来管?谁有权管?
有专家就指出,根据今年6月1日实施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开展急救培训;省、市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方的具体办法。
要让各个公共场所能够,切实地有个指引去做的话,最好的办法还是,各个地方人大通过运用地方立法权的方式,来制定本地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其中包括怎么推进AED,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突然猝死,如果你有AED可能就能救到了,你没有AED这就认为你是一个过错,AED有点像消防栓一样的,我们知道现在商场都要配消防栓,目的干什么最后还是保障安全。
其实,从已经大面积为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城市来看,有不少经验可借鉴。深圳将“公众电除颤计划”纳入政府民生工程,从立法和政策层面保障,并由政府财政出资购置。北京的AED建设工作主要是市卫健委牵头推进,市财政局、交通委、红十字会、北京地铁等参与配合。而杭州率全国之先,已于今年11月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的配置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