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AED,离我们还有多远?

11 月 27 日,高以翔在深夜录制节目时心源性猝死,现场目击者表示,直到 5、6 分钟后才进行心肺复苏,也并未使用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约为 0.04%,虽然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但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达到 54.4 万人,为世界之首。

当心源性猝死发生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包括除颤与心肺复苏。除颤进行得越早越好,每延迟 1 分钟,患者生存率就会下降 7%~10%。
 
然而,80% 的猝死发生在公共场合,因此,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但 AED 的出现很可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在美国已经证实,如果 AED 安置地点合理,使用者接受过相应训练,猝死的生还率将会由 3% 提高至 50% 以上。

遗憾的是,虽然事发地 300 米以内就有 AED,但在该事件中,AED 并没有被使用。这不仅使得心脏骤停者错过了「黄金 4 分钟」的最佳救治时间,更暴露出院前急救措施、设备缺位背后的安全隐患。
 
 
AED 是什么?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便携、且易于操作的急救设备,通常安置在人流量较密集的公共场所中,可为在第一时间为突发心脏骤停者进行电除颤,帮助患者恢复心律,被称为「救命神器」。
 
与传统除颤器不同的是,AED 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它能够自动分析发病者的身体情况,并决定是否进行电除颤。

因此,AED 实际上不需要使用者具备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能力,使用者也不必担心使用 AED 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在除颤过程中,AED 则会通过语音、屏幕发出指令,明确地提示使用者每一步的操作方式,堪称「傻瓜仪器」。一般来说,学习使用 AED 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认为,这比学心肺复苏更为简单。
 
因此,AED 的目标使用群体,就是事件发生当场的每一个人。TA 们可能是学生,是清洁员,是医务人员,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在拿起 AED 的那一刻,他们的身份有了更多的可能——为挽救生命而努力的人

因此,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由公众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新急救观念。
 
 
我国 AED 普及现状:数量不足,无人会用
 
大家可能会问,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从来没见过?
 
在公共急救方面,国外的起步较早,美国规定,急救车 5 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部依法设置 AED,目前社会保有量超过 100 万台,平均每 10 万人 317 台。

日本于 2004 年开始推广安装 AED,截至 2017 年,全国有大约有 60 万台,平均每 10 万人拥有的 AED 数量超过 500 台,密度为全球之首。

 
而中国对于 AED 的工程于 2004 年起步,直到 2006 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安装了 AED,才标志着 AED 计划正式启动。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一般来说,50 岁以上人口较多的地区需备有 AED,经常人数超过 1 万人的地点也应安装 AED。但对于 AED 的配置,我国并未出台统一的强制要求,目前,我国的 AED 只有 2 万台左右,平均每 10 万人仅有几台。
 
在上海,2017 年每 10 万人配备数量为 4.5 台;在深圳,2019 年每 10 万人配备数量仅为 17.5 台,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配备数量。

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去阻止悲剧的一再重演。

2016 年,北京地铁呼家楼站,34 岁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倒在站台上,虽有三位乘客参与急救,但现场没有配备 AED,该患者最终不治身亡。事发后,多家企业愿意捐赠 AED,却被北京地铁拒绝


2018 年,北京地铁宋家庄站,一名 40 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倒在地铁站,心脏骤停,现场无 AED 配备。路过的医生为男子做了心脏按压,按压三十多分钟后,人还是没能救回来。


时间来到 2019 年 11 月 30 日,北京地铁 2 号线一名男性乘客心脏病突发倒下,20 分钟后 120 到达对该乘客进行抢救。但由于现场无 AED 配备,病发后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除颤。最终,该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可望不可及」的 AED
 
为什么我们用不上救命的 AED?

目前,一台 AED 市场价格在 2 万元左右,使用寿命约为 10 年。在这期间,不仅需要对仪器进行维护、检修,AED 配套的贴片更是一次性使用产品,保质期约为 2 年,需要定期更换,并且还需要有专人对这些昂贵的仪器进行管理。

这就使得 AED 在国内,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不可及」的标签。
 
此外,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公共场所 AED 配备进行强制规定,因此管理者缺乏主动性,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即使有人捐赠 AED,管理者也会拒绝 AED 的入驻。
 
还有不少公共场所配备的 AED 甚至因为「价格昂贵」、「管理方便」而落了锁,需要呼叫工作人员才能打开使用。


同时,由于大众对 AED 的认知严重不足,即使在配备了 AED 的场合,一旦有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所能得到的处置方式仍然是「找医生」。这不仅使得本应救人性命的 AED 成了玻璃橱窗中的摆设,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AED 普及,要让大家会用
 
作为院前急救的设备,AED 的定位是提供给非专业人士的急救工具。这也就意味着,大众需要了解 AED,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有调查显示,80.3% 的群众从未听说过 AED;即便是在选修了急救常识的人群中,能够准确说出 AED 使用方法的也仅为 22.94%。

这实际上也反映出 AED 普及的一大障碍:当前能够了解并掌握 AED 使用方法的人寥寥无几,公共场合的 AED「不得不」成为摆设。
 
2016 年,《钱江晚报》曾报道称,由于大众对 AED 的陌生,杭州市 2014 年投放的 15 台 AED 在 2 年间一次也未被使用过,保质期 2 年的电极片甚至面临着过期的尴尬境地。
 
虽然有着「傻瓜仪器」的名头,但 AED 的操作仍然需要进行一定的学习,因此,针对非专业人员的急救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2019 年 3 月,清华大学启动「公共电除颤计划」,341 台 AED 配上相应的急救培训落户,据悉,配备密度与世界 AED 普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相持平。5 月 7 日,清华大学学生便使用宿舍楼内配备的 AED 成功救治了一名大一学生。
 
除了校园之外,社会的培训也应当成为普及的重要一环。

在日本,除了在学校进行心脏急救培训外,消防厅还向社会提供各种急救讲座,其中就包括 AED 的使用。2009 年,日本民众使用 AED 为患者实施电除颤 583 次,1 个月后的生存率达到 44.3%。



在其他国家,也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如:网络平台、DVD 光盘等)为普通民众以及其他职业工作人员(如:警察、消防员、驾驶员等)进行培训,将尽可能多的普通民众变为急救力量的储备军,截止目前,美国的心肺复苏术普及率已经超过 25%。


AED 普及,要让大家敢用
 
AED 目前在国内仍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三类医疗器械的使用者必须是专业的医疗人员。2016 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曾表示,要将 AED 从第三类医疗器械分开,单独予以分类,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未落实。
 
有调查显示,在学习过使用 AED 的人群中,有 69.4% 表示,当目击一个突然倒地的患者时,愿意用 AED 为其提供救治;但也有 2.5% 表示「不愿意」, 28.1% 表示「视情况而定」,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担心自己无法救治成功,或担心因救治不成功而惹上麻烦。

好在,2017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实施,该法律被称为「好人法」,其第 184 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意味着无论是否属于专业医疗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AED 实施救助,无论结果如何,都不需要担心背上责任。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都陆续通过了《急救条例》,其中上海更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急救,并明确了对紧急现场救护行为的法律保护。

可以预见,面对倒在自己面前的患者,大众仍会面临「能不能救、敢不敢救」的艰难选择。今后 AED 的普及使用,还需要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影响,以及各类保障「好人」权益的法律、规范作为坚实后盾。
 
 
如何使用身边的 AED?
 
微信-支付-城市服务-看病就医-急救服务-AED 导航,即可查看附近的 AED。


在遭遇紧急情况时,如果无法判断患者是否心脏骤停,那么从挽救生命的角度出发,一律按照心脏骤停处理,应及时给予心肺复苏并利用 AED 进行除颤。但使用者最好储备一定的急救知识,以便对患者的情况作出初步判断、处理。

此外,虽然不同类型 AED 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找到 AED 之后的使用步骤仍是统一的:按下开机键,跟着提示进行操作。

在有能力施以援手的情况下,不要不敢救人,也不要怕救错人,毕竟,一次尝试就有可能挽回一场悲剧,而没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加宝贵。

致谢:本文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医师,BLS、ACLS、PHTLS 提供者 罗胜 审核

责任编辑:陈以寒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在线咨询

电话 4000808351

其他资讯

Other Info

“急救神器”AED离我们还有多远

你知道AED吗?9月12日是世界急救日,日前记者在广州街头随机采访了多名市民,大部分人不知道AED是什么,而知道的人普遍反映“不会用、不敢用”

“AED除颤仪”专项应急救护培训

AED,全称为“自动体外除颤仪”,是国际公认且非常有效的院前... …

AED你会操作吗

如果需要电击,它会用平稳、清晰的语音具体说明操作的方法,并主动调整提示,以保证您正确操作。智能传感器会评估患者病情,自动适时地提供除颤治疗。

哪些情况下不能用心肺复苏

病人晕倒时,首先需要判断病人是否有自主呼吸,只有心脏骤停的患者才需要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搜索文章

Search Articles